江西省工程咨詢中心有限公司
地址:紅谷灘區九龍大道1388號南昌VR產業基地3號樓18樓
綜合業務部
咨詢業務一部
咨詢業務二部
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公司 王勇
“紅燈太暗,需要調整。”
“還是不行,燈光往左再偏一點。”
“可以,現在可以了。”
雖然已入秋,但南昌依舊酷熱難耐。9月10日中午,經過太陽暴曬后,鐵路線上溫度將近60℃。南鐵南昌電務段安全生產調度指揮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勇正在鋼軌邊檢修信號燈、軌道電路和道岔等信號設備,只見大顆的汗珠順著額角落下。
靈敏可靠的信號設備就像火車的“眼睛”,保障列車有序、高效、安全運行。王勇和同事們就像是鐵路“眼科醫生”,守護著264個車站、55個中繼站信號設備的“健康”。
勤學苦干,“新手”變“能手”
1996年7月,22歲的王勇從南昌鐵路技校畢業后,加入京九鐵路信號設備的驗收隊伍。該段線路南起湖北蔡山,北至河南淮濱,全長350公里。那段時間,他和工友,邊走邊驗,邊走邊查,中午餓了,就在鐵道邊吃盒飯,晚上困了,就住在附近的鄉鎮旅店。不到兩個月,他們走完了全程,驗收好了全部的信號設備,在最炎熱的夏天,每天步行超過10公里,腳底打起了泡。
同年9月1日,京九鐵路開通運營,王勇被分配到麻城電務段武穴信號工區,成為一名信號工。當時,武穴站十分偏僻,工區的職工給家里打個電話都要騎5公里自行車去鎮上,工作環境艱苦,生活枯燥,許多同事都失去了斗志。王勇為了充實生活,報了江西師范大學的計算機函授班,一年授課一次,不上班不上課的時候,就一個人窩在宿舍里自學。除掌握信號相關的業務知識外,王勇還經常一個人捧起老師傅都看不太懂的《電路分析》等書籍。夜深人靜的時候,手捧書卷,孤燈作伴,他的內心充滿力量。
之后的9年,王勇從一個工區調到另一個工區,每個月只能回家一趟,過年堅守崗位是常事。他鉆研透了幾十本專業書,記下了十幾本學習筆記,漸漸地,從“新手”變“能手”,從一名普通信號工成長為一名工長。
2005年底,南昌電務段九江信號車間的主任來工區考察,目光不經意間落在了王勇桌上那一摞計算機書上。“這書是誰的啊?”他不禁問道。“王勇的。”一職工迅速回應。“咱們工區的‘難題克星’,遇到難題都找他。”“沒有他搞不定的。”同事們紛紛附和。彼時,隨著動車普及,南昌電務段九江信號車間需要懂計算機的人才,于是,將他調入車間擔任微電子維護員。
攻堅克難,成為“技術尖子”
“新時代的鐵路人,要下苦功,更要用巧勁。”在新的崗位上,王勇告別了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開始接觸并學習先進的監控和檢修技術。
九江信號車間管轄范圍大、設備種類多,隨著列控設備、CTC(調度集中)和計算機聯鎖等前沿技術的引入,王勇面臨巨大挑戰。為適應新技術的發展,他隔三岔五就去找廠家要圖紙、取“真經”,了解設備特性,巧妙解決問題。一次,面對棘手的電纜故障,工友們嘗試了多種方法仍無果。王勇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創新思維,巧妙地利用楞次原理,通過接入特殊頻率電源并逐根測試電纜,最終能100%精準定位故障電纜,及時排除安全隱患,確保了列車的正常運行。
十年磨“利劍”。2014年秋天,王勇以40歲“大齡”參加全路電務系統職業技能競賽,從來自18個鐵路局的54名高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個人第二名、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
同年,憑借在技能競賽中的出色表現,王勇從九江調到南昌,任信號技術科主管工程師。超限車輛運輸是鐵路運輸的重點任務之一,車輛需要承載超過限定尺寸的特種物資。避免這些“大家伙”在運輸過程中與沿線信號設備“親密接觸”絕非易事。他改進檢查模式,用CAD繪圖軟件代替現場實際測量,僅用半天就可以完成原來耗時兩天的測算工作。
兩年后,王勇又憑借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被調到南昌電務段安全生產調度指揮中心,擔任主任,成了全段管內280個車站、4138公里信號設備安全的“大管家”,對轄區內各類施工作業和信號設備運行狀態進行遠程監控、“把脈問診”,發現問題及時指揮處置。
筑巢引鳳,做好“傳幫帶”
走進南昌電務段安全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只見碩大的屏幕上,江西省境內杭昌高鐵、衢九高鐵、京九、滬昆鐵路等數十條鐵路線、280個車站、4138.88營業公里信號設備的“工作”狀態,足不出戶,一目了然。高鐵站場運行圖上數個紅色條塊、數個綠色圓點,數萬條信息實時更新,王勇正在指導調度指揮人員精準監測分析。
王勇是同事眼中的“最強大腦”,掌握全段五六十種設備的性能,說明書倒背如流,也是后生眼中的“好老師”,從不吝惜把經驗和技能傳授給年輕人。近年來,王勇積極培養新一代技術人才,傾注心血為即將參加業務技能競賽的選手們提供高質量的培訓,并與數十名職工簽訂了師帶徒協議。這些徒弟們不負眾望,在各自的崗位上大放異彩。賴顥文,成長為全段最年輕的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及全局集團公司技能競賽狀元;彭輝,在全國鐵道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信號工專業(道岔轉轍設備)中取得優異成績;祝漫漫,在集團公司職業技能競賽車載信號設備維修項目中摘得桂冠。
培養人才,還要用好人才。2016年初,在王勇的提議下,一支由14名技術骨干為主體的“王勇信號工技能大師工作室”批復成立。工作室堅持每月召開一次例會,每季度確定一個攻關課題,每年開展一次成果展示。工作室還積極借鑒行業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通過劃小工作單元、細化數據分析任務、加強數據研判與過程管理等措施,不斷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通過定期的業務學習、小班制競賽等形式,培養成員的綜合素質與實戰能力。
“開飯了。”下班了,食堂阿姨送來盒飯。可指揮中心內,氣氛依舊緊張而忙碌。屏幕上的信息還在更新,王勇的電話仍然響個不停。
不遠處,汽笛聲傳來,一輛長400余米的動車組平穩駛向遠方。(文: 張瑞穎 呂詩俊)
Copyright 2004-2014 江西省工程咨詢中心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易動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