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工程咨詢中心有限公司
地址:紅谷灘區九龍大道1388號南昌VR產業基地3號樓18樓
綜合業務部
咨詢業務一部
咨詢業務二部
5月21日,國(guo)家發展改革委(wei)(wei)召開(kai)新(xin)聞(wen)發布會,國(guo)家發展改革委(wei)(wei)政(zheng)策研究室副主(zhu)任、委(wei)(wei)新(xin)聞(wen)發言人(ren)李超介紹有關(guan)情況,并答(da)記(ji)者問(wen)。
超(chao)長期特別國債(zhai)項目落地方(fang)面進展(zhan)如何?
李超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從三方面推進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建設準備工作。
一是做好項目儲備。從今年2月開(kai)始(shi),國(guo)家(jia)發展改革委(wei)多次組織各地(di)(di)方各相關部門,梳理儲備今年能開(kai)工建設(she)的超長期特別國(guo)債(zhai)項目(mu)。同(tong)時,聯合自然(ran)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完(wan)善重大項目(mu)用地(di)(di)、環評(ping)等(deng)要素保障機制,并組織召(zhao)開(kai)全國(guo)視頻培訓(xun)會,指導幫(bang)助地(di)(di)方加快推進項目(mu)前期工作(zuo)。
二是細化任務舉措。組織召開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視頻會議,布置各地方進一步細化落實“兩重”建設重點任務。同時,會同相關部門抓緊研究明確“硬投資”項目細化要求和“軟建設”具體舉措,“軟建設”是指為保障投資項目建設而推進的制度建設,并根據需要制定出臺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
三是做好第一批項目下達準備。按照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關于及早發行并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要求,以及國務院召開的支持“兩重”建設部署動員視頻會議工作部署,在前期開展工作基礎上,梳理出一批符合“兩(liang)重”建設要求、可立即下達投資的重大項目,待國債資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設。
李超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牽頭會同有關方面,認真做好“兩重(zhong)”建設各項重點任務的組織實施工作。
一是切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hui)同(tong)有關部門(men)和地方統(tong)籌做(zuo)好項目篩選、推進實(shi)(shi)施、督導評估(gu)、改革任務落實(shi)(shi)等(deng)工作(zuo)(zuo)。同(tong)時,有效發揮(hui)財政金(jin)融、行業管(guan)理、要素保障等(deng)部門(men)的(de)職能作(zuo)(zuo)用,建立高效運(yun)作(zuo)(zuo)機制,加強(qiang)協同(tong)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做好“硬投資”項目組織實施。加快項(xiang)(xiang)(xiang)(xiang)目(mu)篩選和計劃(hua)下達,組織(zhi)各(ge)地方(fang)和有關中(zhong)(zhong)央單(dan)位按照要(yao)求(qiu)報(bao)送項(xiang)(xiang)(xiang)(xiang)目(mu),會同行(xing)業(ye)管(guan)(guan)(guan)理(li)(li)部門做(zuo)好(hao)項(xiang)(xiang)(xiang)(xiang)目(mu)篩選。加強(qiang)項(xiang)(xiang)(xiang)(xiang)目(mu)建設(she)資(zi)金統籌,用好(hao)國債資(zi)金、中(zhong)(zhong)央預算內投(tou)資(zi)、地方(fang)政府專項(xiang)(xiang)(xiang)(xiang)債券、地方(fang)政府投(tou)資(zi)等各(ge)類(lei)建設(she)資(zi)金,積極(ji)引(yin)導社會資(zi)本(ben)參與。督促指導各(ge)地方(fang)加大前期(qi)工作力(li)度,分(fen)級分(fen)類(lei)做(zuo)好(hao)用地、環(huan)評(ping)等要(yao)素保(bao)障,推動(dong)項(xiang)(xiang)(xiang)(xiang)目(mu)盡快開工建設(she)。加強(qiang)項(xiang)(xiang)(xiang)(xiang)目(mu)全生(sheng)命周期(qi)管(guan)(guan)(guan)理(li)(li),制定出臺管(guan)(guan)(guan)理(li)(li)辦法,明確從項(xiang)(xiang)(xiang)(xiang)目(mu)謀劃(hua)儲備到監(jian)督檢(jian)查的各(ge)項(xiang)(xiang)(xiang)(xiang)要(yao)求(qiu)。
三是加快“軟建設”政策出臺落地。會同有關方面建立“軟建(jian)設”任務清單,抓緊推進相關政策舉措出臺實施,以改革辦法和創新思路破解深層次矛盾,更好發揮政策疊加效應。
四是加強實施效果跟蹤評估。對“硬投資”任務,會同有關部門依托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定期調度項目進展,組織開展實地督導,推動項目高質量建設實施。對“軟建設”任務,建立督促落實機制,促進各項配套政策和改革舉措見到實效。
此外,關于去年我國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李超也作了簡要通報,李超表示,增發國債項目進展總體順利,各地正在抓緊推動項目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在已落地的1.5萬個項目中,已開工建設的約1.1萬個,開工率超過70%。國家發展改革委從資金下達、項目推進和過程監督等全鏈條做出了一系列安排,確保增發國債項目既能支持災后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也能發揮在擴大有效投資、促進就業增收、改善居住生活條件等方面的作用,把這件“一(yi)舉(ju)多得”的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營造穩定、透(tou)明、可預期(qi)的(de)政策環境
“開展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是加強宏觀政策統籌協調的重要手段。”李超表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開展這項工作,對各部門出臺有關政策文件與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進行綜合評估,確保各項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近期,重點開展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個方面,優化評估制度頂層設計。在(zai)近年來開(kai)展一致(zhi)性(xing)評(ping)(ping)估(gu)工(gong)作實踐基礎(chu)上,進一步完善評(ping)(ping)估(gu)制度,確定(ding)非經濟性(xing)政(zheng)策納入一致(zhi)性(xing)評(ping)(ping)估(gu)的范圍,對評(ping)(ping)估(gu)責任主體、評(ping)(ping)估(gu)標(biao)準、評(ping)(ping)估(gu)工(gong)作流程、評(ping)(ping)估(gu)結果運用等(deng)予(yu)以(yi)明確,增強宏觀(guan)政(zheng)策取(qu)向一致(zhi)性(xing),營造穩定(ding)、透明、可(ke)預期的政(zheng)策環境。
第二個方面,高質量做好評估工作。針對擬出臺的(de)各項政(zheng)策(ce)(ce),根(gen)據年度宏觀政(zheng)策(ce)(ce)取向,科學(xue)精準評(ping)估(gu)各類政(zheng)策(ce)(ce)的(de)直(zhi)接和間接影響(xiang)。對受理接受評(ping)估(gu)的(de)政(zheng)策(ce)(ce),嚴格按照(zhao)評(ping)估(gu)程序征求(qiu)意見、研究(jiu)論(lun)證、溝(gou)通協調,推動各部(bu)門根(gen)據評(ping)估(gu)意見不(bu)斷(duan)調整完善(shan)政(zheng)策(ce)(ce),確保評(ping)估(gu)作用充分發(fa)揮。
第三個方面,加強評估隊伍建設。集中精(jing)干(gan)力量成立評(ping)估(gu)工(gong)作(zuo)專班,推動(dong)評(ping)估(gu)機(ji)制(zhi)高(gao)效(xiao)有序運(yun)轉。推動(dong)各個部門不斷提升自(zi)評(ping)估(gu)能力和質(zhi)效(xiao),鼓勵地方積(ji)極探索開展宏(hong)觀政策取向(xiang)一(yi)致性評(ping)估(gu),對(dui)相(xiang)關工(gong)作(zuo)及時給(gei)予指導。推動(dong)相(xiang)關方面(mian)在(zai)政策制(zhi)定(ding)、出(chu)臺、落實、調(diao)整(zheng)等各個階(jie)段都要保持(chi)與宏(hong)觀政策取向(xiang)的一(yi)致性,促進政策最終(zhong)效(xiao)果符合(he)黨中央決策意圖。
李超表示,下一步,國(guo)家發(fa)展改革委將持續提升評估工(gong)作(zuo)的(de)質量(liang)效率,創(chuang)新完善評估方(fang)式方(fang)法,強化政策協(xie)調和工(gong)作(zuo)協(xie)同(tong),促進(jin)各方(fang)面政策形成組合(he)效應,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liang)發(fa)展。
國家發(fa)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fa)言人 李超
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huan)新需求正在持(chi)續釋放(fang)
李超表示,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出臺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在制定落實相關行動方案和政策舉措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加大中央投資對設備更新和循環利用項目的支持力度,明確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同時,推動地方抓緊采取行動,北京等27個省市印發落實方案,因地制宜出臺制造業貸款貼息、以舊換新補貼、消費券等支持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需求正在持續釋放。
“需要指出的是,推動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要堅持市場為主、政府引導,我們充分尊重企業和消費者的意愿,支持各類經營主體積極參與。”李超稱,在工業、農業、建筑、醫療等設備領域,以及汽車、家電、家居等耐用消費品領域,不少民營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具備優勢,有能力、有條件、也有意愿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隨著相關政策持續落地,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正參與到這項工作中,讓更多先進設備及高質量耐用消費品進入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
李超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抓緊建立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機制,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完善并推動落實“1+N”政策體系,充分發揮經營主體作用,引導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全社會共同投入,更加全面深入的參與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各方面工作。
全國節能宣(xuan)傳周(zhou)成功舉辦
中國品(pin)牌日活動成(cheng)果發布
5月13日至19日是第34個全國節能宣傳周。李超介紹,今年的節能宣傳周以“綠色轉型,節能攻堅”為主題,錨定“十四五”目標任務加大節能降碳攻堅力度,深入交流工作經驗,全面啟動能效診斷,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多措并舉推動能耗強度持續降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節能降碳對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綠色發展、維護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順應發展潮流的生活理念和社會風尚,當然,節能降碳工作不會隨著節能宣傳周的結束而結束,而是貫穿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務求實效、持續有力做好節能降碳工作。
5月10日至14日,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在上海順利舉行,今年的主題是“中國品牌,世界共享;國貨潮牌,品筑未來”。李超介紹,今年的品牌日活動包括啟動儀式、品牌發展大會、品牌博覽會以及各類品牌特色創建活動,展示了我國品牌建設的突出成效,亮點紛呈。有三個方面感受比較突出的特點和成效。
第一方面,活動展示了我國品牌建設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貢獻。品(pin)牌博覽(lan)會集中(zhong)(zhong)(zhong)展(zhan)示了(le)近1800家品(pin)牌企業(ye)在創新發(fa)(fa)展(zhan)、綠(lv)色低碳、大國(guo)重(zhong)器等方面(mian)的生動實踐,分(fen)享了(le)有(you)關地(di)方通過(guo)品(pin)牌建(jian)設帶動產業(ye)發(fa)(fa)展(zhan)、城(cheng)鄉建(jian)設、民生改善的最(zui)新成(cheng)果,充分(fen)彰顯了(le)中(zhong)(zhong)(zhong)國(guo)制造向中(zhong)(zhong)(zhong)國(guo)創造、中(zhong)(zhong)(zhong)國(guo)速度向中(zhong)(zhong)(zhong)國(guo)質量、中(zhong)(zhong)(zhong)國(guo)產品(pin)向中(zhong)(zhong)(zhong)國(guo)品(pin)牌的轉變。
第二方面,活動展示了品牌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成效。活動期間,有關企業聚焦衣、食、住、行、用等各領域各環節,集中展示了一大批消費者喜聞樂見的產品,交流分享了一系列服務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解決方案和行動計劃,不少觀眾反映,以“國貨潮牌”為代表的各類品牌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深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驗。此外,品牌博覽會新設了“美好市集”板塊,匯聚了約150家鄉村振興、區域特色、老字號、非遺項目等品牌企業,這些好吃好喝好看好玩的產品吸引了觀眾體驗消費,線下觀眾人數同比增長超10%。
第三方面,活動展示了品牌建設堅持開放包容、促進共同發展的鮮明特點。實踐充(chong)分證明(ming),中國(guo)(guo)品(pin)(pin)牌(pai)貢獻世(shi)界發(fa)展(zhan),中國(guo)(guo)市場成就世(shi)界品(pin)(pin)牌(pai)。今(jin)年的品(pin)(pin)牌(pai)日(ri)活動吸引了一批跨國(guo)(guo)公司參(can)與,來自(zi)國(guo)(guo)內外的知(zhi)名(ming)專家學者、政(zheng)府負責人、企業家代(dai)表等(deng)近3000人參(can)加各類(lei)活動,在講好中國(guo)(guo)品(pin)(pin)牌(pai)故事的同時,共話全球(qiu)品(pin)(pin)牌(pai)發(fa)展(zhan)。
Copyright 2004-2014 江西省工程咨詢中心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易動力科技